河套酒文化 首页> 河套文化> 河套酒文化>正文

乌拉特中旗草原酿酒业发展初探


皇甫义
  
酒的诞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酒,应是落地野生花果经过堆积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是人类的发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大自然的造化。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人类最早认识的原始酒,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果品采集和粮食奶汁有了积余,这些含糖的物质积蓄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发酵溢出的芳香液体。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酒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因此,酿酒与酒器大约为同一时期,距今约六千多年左右。考古学证明,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
  乌拉特中旗的地域文化,既有黄河农耕文化,也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就制酒的历史而言,可以追溯到有人类活动的新石器时代,阴山岩刻就是最好的佐证。在乌拉特中旗境内的制酒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奶酒尽管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所占的份额却很少。据专家考证,蒙古族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记载,极盛于元,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系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一直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
  乌拉特中旗蒙古族,自公元1648年,清廷设乌拉特三公旗以来,由呼伦贝尔草原迁来已居住三百六十多年。奶酒是他们日常饮料,奶酒蒙语称“阿日里”,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每年的七八月份,草原上牛肥马壮,便是酿制奶酒的最好季节。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酿制马奶酒的方法、工艺和技术,酿马奶酒有原始的发酵法和现代科学的蒸馏法。用两种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发酵法制作的奶酒绵软清醇,蒸馏法制作的奶酒酒性稍烈。发酵法是把马奶倒入木桶里,用一根专门的木棒搅拌后盖上桶盖,静放一夜。第二天,马奶开始发酵后,每隔一小时搅拌一次,到第三天马奶完全发酵后即可饮用。蒸馏法是把发酵的马奶(酸奶)倒入锅中,上面坐上酒笼,酒笼上面再坐上小铁锅。小铁锅下面,要用两条细绳悬吊一个接酒坛子。酿造时在铁锅下面燃干牛粪火,使酸奶慢慢沸腾,蒸汽扑到小锅底,凝成水珠,掉进下面的接酒坛里。小铁锅里要加满冷水,当水热到30℃-40℃时,要换一锅水,如此换上三四锅水。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一般六蒸六酿后的奶酒为上品。马奶酒喝起来不仅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
  乌拉特中旗位于阴山南北,沿黄河北岸也是有名的塞上粮仓,同时也是美酒的故乡。先人们由原始的一家一户的家庭酿酒,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小缸房,最后由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大型制酒企业,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特别是近代,其中有几家缸房和酒厂很值得回忆,它们是:
  原乌兰脑包镇碾磨油酒作坊。据史料记载,清末光绪年间,乌兰脑包镇(今德岭山镇乌兰脑包)在当时已成为绥远省西部繁盛的贸易集镇和商品粮集散地。那时,乌镇有大小商号50多家,一些有实力的商号,在做蒙古族地区买卖的同时买地耕种,开碾磨油酒作坊,加工米面、榨油、酿酒。如“万和长”商号就是较大的一家,是清初由山西榆次来到河套的商户,在今乌梁素太乡任二明村乌拉壕畔投资开设碾磨油酒坊。
  后山第一家酒作坊———“双盛美”。根据乌拉特中旗文史资料记载,清朝年末,后山的蒙古族部分土地陆续开始放垦,有旅蒙商人郭存,山西代县人,多年在草原做买卖,积攒下的钱向垦务局买下塔拉敖包以东的土地,约三十顷,由做茶布烟酒糖买卖兼种土地,产下的粮食加工成米面销往草原。后将土地转卖给了王花牛,王将土地买下,经营了几年,他也做起了粮食生意,用米面在草原换牛羊,生意越来越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起了油房。当地人用油菜籽换油,由于经营得当,米面油房生意越做越好。一次,王花牛从包头返回后山途中捡到一瓶白酒,使他茅塞顿开,想起建缸房。回来就盖厂房,请酒大师傅,没多久流出了白酒,酒出来后重点销往草原,4-5斤酒换1只羊,很受草原人们的欢迎,逢年过节更是热门货。春夏之间拿了酒,秋冬给付羊,当地人用粮换酒,1斗麻子换2斤,1斗荞麦换1斤半至2斤,油酒作坊建成,酒、油、米、面生意兴盛时期,他的字号取名叫“双盛美”。解放后土改时,王花牛被划为地主,土地分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民,油酒作坊仍然生产着。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停止了制酒。但“双盛美”作为地名却留驻石哈河地区。
  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食品公司白酒厂和德岭山酒厂。据《岁月留痕》记载,1970年夏,白靖明调任乌中后旗食品公司*支部*兼经理。上任不久,白*每个星期天都到所属的养猪场一次(现海流图镇南万家荣气站位置),一边帮助干活,一边调查了解情况。发现猪吃进去的粮食完全消化不了,猪粪里还有整粮食。便萌发了制酒的想法,“把粮食流成白酒,酒糟喂猪更上膘,猪更爱吃!”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经研究,大家都同意建车间,设立小型酒厂,并决定郭文义当酒厂的厂长,负责具体实施。对于流酒,大家一窍不通,于是开始走访哪有会流酒的人。当郭文义打听到杭后南渠公社有个叫朱生荣的人,流过酒,随后他坐上班车到杭棉后旗南渠公社,找到了他家,一说请酒师傅,姓朱的一听很高兴,跟郭文义回到旗里。当时就有3间土房做流酒车间、制粬车间。造酒工作开始了,一直忙到过年。第一瓶酒总算是流出来了,虽然不怎么好喝,但也是烧酒。每天投料500斤,生产150多斤白酒,产量不高,还不好喝,主要是技术不过关,这样保持了多半年。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叫吕振忠的人,说他会流酒。这人把流酒的整个过程说了一遍,大家一听是内行,说的很有科学道理,通过20天的清窖试验,质量大有改观。还是500斤投料,产量由150多斤上升到了300多斤,白酒产量、质量提高了,酒也好喝了。生产的白酒供不应求,各基层供销社的酒桶在车间库房堆放不下,逢年过节更是供不应求。后来,白酒由旗工商局定价每斤1.26元。群众对产品情有独钟,传出了名气,叫“白靖明烧酒”。又过了一年,盖起新的流酒车间,制粬车间、库房、办公室等,制酒环节由原来的熬扇改成冷却器,原来的手工扬渣改用了机器,大大减轻了制酒工人的劳动强度。
  后来旗委*杨志荣从盟里争取回不少资金,准备在德岭山公社新建酒厂,那时杭后的酒也是有分配任务供不应求。白靖明*去德岭山公社,与公社*委*张富一同察看建设酒厂的地址。最后决定建在新苗园,建厂还是由郭文义负责。新苗园厂址那里有一大片白茨、枳芨林,当年就开了400多亩地,打了两眼机井,架设了高压线路。新盖起了厂房,有流酒、制粬车间,库房、办公室,当年的庄稼长势很好,见到效益。德岭山酒厂总投资10万多元,于1976年建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生产而下马。1976年初白靖明*调任旗革委会副主任。
  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原种场酒厂。1979年春天,时任场长的高步新为了壮大“小三场”经济,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新建小型酒厂而大力发展养猪事业,走农业科研与兴办企业相结合的道路,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高场长不畏路途颠簸,坐着拖拉机到海流图镇聘请制酒师傅———吕振忠。为了节约资金,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利用旧土房改造成制酒车间,同时挖窖池、建灶房、生产粬种、粮食下窖发酵。一个月以后开始出酒,生产规模为每天用粮300斤,出酒120斤,都在六十二度以上。酒糟养猪120多头,当年出栏80头,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乌拉特中旗综合饲料加工厂(酒厂)。1992年2月筹建,筹建组组长为李武魁,经过两年的建设,于1994年元月12日正式投产,8月更名为乌拉特饮食品总公司。总投资300多万元,主要是国家财*投资为主,其中:贷款为30多万元。企业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生产车间、储酒库、灌装车间、锅炉房、办公室、宿舍、食堂等。有职工76人。第一任厂长为李武魁,副厂长:赵永强、李玉山。
  建厂时任旗委*赵文元,旗长孟和吉德,分管旗长宝音德力格尔。建设初期,宝旗长带队组织有关部门相关人员,赴山东青州市等地考察酒厂建设、生产工艺流程等,经过考察最后决定用包头骆驼酒厂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包头酒厂给予人员培训。当时生产的工艺流程是:先制酒粬、制酒发酵、蒸馏、生产出半成品入库,储存一年以上,进一步发酵,最后勾兑为成品酒,灌装出售。生产的白酒为清香型,主要品种:乌拉特二锅头(6元/瓶)、乌拉特海泉液(12元/瓶)、乌拉特宴酒(16元/瓶)。1994年底,实现产值171.8万元,产量50吨,实现利税2万元。当时生产所需原料主要靠外调,先是从土右旗购买,后来从东北调高粱,当地德岭山乡也种一少部分高粱,也用当地的一些玉米,主要来自德岭山和乌加河两个乡。酒厂的生产许可证是经国家批准,由内蒙古代办,商标是在巴盟质量技术监督站注册的,一切生产手续较为健全。
  1994年,全旗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展开,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1994—1996年为第一个阶段,当时旗工交企业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机制;商贸企业以国有民营和公有民营为主要形式。1996—1998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巴盟有关将国有、集体企业转为民有民营的彻底改制要求,完成一步到位的改制工作。1996年4月乌拉特饮食品总公司完成了第一阶段改制。总经理:李武魁,副总经理:李玉山、李宏佐(聘任)、张海忠(聘任)。这一阶段改制不彻底,遗留下债务冗员其它许多问题,造成企业不能轻装上阵。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1998年3月,按照全旗改革的要求,乌拉特饮食品总公司转为乌拉特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有44人入股企业,每股为1万元,筹股金60多万元,国家股金为200多万元。转制后新企业总经理李武魁、副总经理:李宏佐、张海忠。企业运行了一年时间,年底实现产值798.5万元,产量207吨,实现利税20万元。最终因资金短缺,购买原料困难,半成品占用资金量大,产成品库存积压,销售市场不畅,企业处于艰难的运转中,为了做大做强企业,最终选择了兼并重组的道路。
  1999年3月,乌拉特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被河套酒业集团兼并,组建河套酒业集团乌拉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吕敬泽,副总经理:李武魁、张海忠,公司组建后,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实施名牌战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品品种不断增多,主要产品:金草原、草原春、草原烈、散白酒、金樽哈达、海泉液、蒙古骄子、蒙古情礼品酒、蒙古御酒、河套纯粮酒、特制纯粮酒、醉春秋、蒙古老窖等几十个品种。
  公司始终坚持“巩固巴盟、扩展周边”的营销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乌拉特中旗重要的饮食品企业。2009年河套酒业集团乌拉特有限责任公司在自治区酒业排名第13位。2010年,生产加工成品酒2349吨,实现销售收入4494万元,上缴税金1056.6万元,实现利润252.9万元。公司以“金樽哈达”、“海泉液”为主导产品。产品均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河套酒业集团白酒固态发酵工艺,结合独特生产工艺和现代先进科技精工酿制。产品远销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各盟市旗县和宁夏、甘肃、山西等周边省市。“金樽哈达”商标被巴彦淖尔市工商行*管理局评为“知名商标”后,2010年,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称号,还被内蒙古自治区品牌管理高峰论坛组委会评审,授予“内蒙古白酒行业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品牌”。“金樽哈达酒”还是乌拉特中旗*指定接待专用酒。
(原载《河套酒文化》总第二期)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版权所有           蒙公网安备 15082602000126号 ■ 蒙ICP备12001901号 ■ 蒙ICP备19002596号-1■ 蒙ICP备19002596号-2 河套酒业全国客服热线:400-0832-999
essucss免费版步骑兵永久免费www99999链接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91华人永久在线观看链接链接链接